《繁花》里有这么一句话,市场永远是对的,错的只有自己。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金钱的嗅觉更加敏感了。
近期 ,资本市场房地产板块连续上涨,万科、世联行等房产企业表现亮眼。
房地产在资本市场已经好久都不受待见了,原因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但是,近期却突然凸凸地往上走。
而且,市场上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利好消息。
这就很反常。
我又反复扒拉了新闻,勉强算得上利好的房产消息,有两条。
一个是,上海近期第四次土拍中,绿城以总价48亿元拍下了徐汇区的一块地,楼板价13.1万元/平方米,溢价率高达30%,成为了全国单价“地王”。
另一个好消息是,深圳市8月7号宣布,深圳市安居集团(国有独资公司)准备收购商品房作为保障房。
这两个信息本身都不是特别爆炸性的新闻。
但是,反常就反常在这里,资本市场为什么会认呢?
这时,就得把格局放大,才能找到蛛丝马迹。
我在整理过去笔记时,偶然发现一张图片,再联想到深圳收购商品房的事情就一下子明了了。
我把这张图片放到下边,并做了标记,大家可以仔细查阅。
▲数据来源:新华社
这张图整理的是过去一年来,我国高层zzj会议对房地产的表述。
可以看到,最近一次的730会议上对房地产的提法,已经更加具体了。
其中,提到要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这是不是和深圳市准备收购商品房做保障房,对上号了?
说明什么?
说明,我国的房地产有了新的发展模式。
过去我们的保障房,往往是当地zf出资建立保障房,自己拿地、自己筹资、自己建设、自己发放。
当下我们的商品房市场比较低迷,有些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表也很严峻,自然而然地就影响到了我们的土地财政。
就导致了,我们建设保障房遇到了资金压力。
这样的结果就是两头都很吃力。
怎么解决?
现在,我们尽可能地不再大规模新建保障房了,而是直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收购商品房上。
一方面保障房有了,另一方面商品房也去库存了,房地产开发商也有现金流了。
这种“以购代建”,就是做到了把一块钱掰成两块花,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这就是打破房产开发僵局的新模式。
房地产市场可能真的要变天了。
这种“以购代建”的新模式,既然打破了僵局,也就必然意味着进行了真改革,打掉了一些阻力。
这个阻力是什么?
是房价。
上文提到,收购商品房既然是用来做保障房的。
那他就必然带有公益性,那他的价格必然就要亲民,让广大的老百姓、广大的刚需能够住的上,住的起。
既然是收购商品房做保障房,那么这个过程房价的属性也要从盈利属性过渡非盈利属性。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曾提到,以购代建过程中,收购价格是一个关键问题,可能会低于同区商品房价格的五折。
这样的价格对于资金链紧张、面临保交楼压力的开发商来说,可能是一个吸引点。
房价既然已经成为发展的阻力,那么就干脆打破它!
房老二,广州二手房网,广州房地产聚合营销平台 (ershoufang.com)
免责声明:房老二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