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济南市公务员局最新公告
今天,济南市公务员局发布——关于2024年度济南市市级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部分职位降低开考比例和取消计划的公告截至2024年6月17日17:00,济南市市级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报名工作已结束。按照《2024年度济南市市级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公告》规定,现将降低开考比例和取消计划情况公告如下:1.中共济南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综合文稿职位、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职位B,开考比例降至3:1。2.取消中共济南市委社会工作部信息化管理职位、济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综合审批职位。被取消遴选职位的报名人员,可在6月20日12:00前履行改报程序,改报其他符合条件的职位。逾期未提交报名材料的,视为自动放弃。济南市公务员局2024年6月19日来源:灯塔—泉城党建网站
02
济南200个政务应用实现数据自动探查,探索发放首批“数据要素券”
6月19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牢记嘱托 走在前 挑大梁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激发数据要素价值,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情况。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当前数据工作的主线,济南市大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熙介绍,济南市作为山东数字强省建设的核心阵地,将繁荣数据要素市场纳入数字济南建设总体布局,采取六项措施积极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产业发展新地标和制度创新新高地。明确改革实施路径。制定《济南市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确定了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体系、提升算力支撑能力、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数商发展、推动数据要素相关产业发展等5个方面目标。明确了成立数据要素流通服务中心、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建设数据要素产业载体等10个方面重点任务。推进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是数据要素改革的“突破口”,济南市大数据局量质并举抓好数据汇聚治理,200个政务应用实现数据自动探查,汇聚量提升225%。出台全国市级政府规章—《济南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办法》,建立数据资产梳理、确权、运营、收益分配管理闭环,打造综合授权和分领域授权新模式,入驻9家数据运营商,上架200余个数据产品。“泉融通”金融场景应用已接入30家金融机构,授信额度超650亿元。“政保通”保险应用已接入11家主流保险机构,普通健康险平均赔付时间压缩90%,部分险种实现即时结算。支持北方健康参与济南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打造健康医疗数据流通应用高地。推进企业数据资产化。企业数据开发利用是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主战场”。济南市发布企业数据资产管理白皮书,已指导全市200家企业开展数据资产入表工作,12家企业率先完成入表,入账金额超3000万元,资产评估价值约2.7亿元。组建数据要素流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数据登记、交易、评估等一站式服务。常态化开展数据供需对接,已形成以浪潮集团、山大地纬、中创软件等本地企业为基础,字节跳动、阿里、腾讯等头部企业共同参与的数据供需共同体。完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数据网、算力监测调度平台、城市区块链平台和城市可信数据空间等基础...
03
住房如何“以旧换新”?各地模式不同→
住房“以旧换新”,就是指由政府指定的机构或房地产企业通过收购、置换、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帮助已有住房的居民卖旧换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70个城市陆续推出住房“以旧换新”政策,期望以此来激活房地产市场。目前一些城市的“以旧换新”措施已经产生了一定效果。今年5月,广州花都区在广州率先推出住房“以旧换新”活动。截至目前,已有超过400组意向买家咨询“以旧换新”政策,首批参与“以旧换新”的客户,目前已完成签约登记。按照花都的计划,通过此次“以旧换新”,花都区将推动一二手房联动,提升楼市活跃度。相比广州,南京住房“以旧换新”活动则已进入到2.0阶段。4月底,南京发布关于开展存量住房“以旧换新”试点活动的公告,首批试点限额2000套,由于反响还不错,近日又启动了第二批“以旧换新”住房消费活动,推出了21个项目2780套房源。南京安居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王胡浩:推出这个试点活动以来,我们的来访量,还有我们的认筹量,都是大幅增加,大概是之前的3到4倍。截至目前,全国已有上海、广州、深圳、郑州、武汉、苏州、南京等70多个城市推出相关政策,支持住房“以旧换新”。其中,像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目前还对政策进行了跟进调整,发布了第二批次“以旧换新”活动名单,扩大了“以旧换新”房源范围。主要模式:中介帮卖 国企收购 购房补贴截至目前,全国已有70多个城市加入了住房“以旧换新”的行列。各地根据当地特点,采取了不同的“以旧换新”模式。记者梳理后发现,各地支持“以旧换新”主要是两种模式:一种是中介帮卖旧房模式,就是房企联合中介机构对旧房优先进行推广销售,如果一定期限内旧房售出,则按流程购买新房。第二种则是国企收购旧房模式,就是由国资平台直接收购业主手中的旧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这样业主可以直接去购买新房。除了这两种模式之外,不少城市还出台了补贴政策,就是对出售自有住房并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个人或家庭,给予一定的购房补贴。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 严跃进:从现在很多这个地方的反馈来讲,市场的表现总体还是积极的。像一些大城市最近推了一些“以旧换新”的项目,报名人数远远超过了房企的一个预估。有一些开发商反...
04
解析“港人北上”热潮背后|全球湾区观察
IIA编者按2024年,港人北上热情持续升温。据港媒报道,香港迎来端午节三日连假,首日假期有超过52万港人离境,当中近八成约40万人北上,是今年复活节高峰52.9万人后再创新高。从香港入境处数据来看,2023年全年约有5300万左右港人北上,相当于平均每位香港居民“北上”7.2次。为何越来越多港人北上跨境消费?本文就这一现象做出观察,认为港人北上的主要原因主要来自汇率、消费、内地基建完善等因素。内地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吸引了香港人的注意,他们看到了在内地购物更丰富多样的选择和更具吸引力的价格。其次,香港与内地的距离越来越近,交通便利性的提升也为北上消费提供了便利。本文认为,尽管港人北上消费的趋势明显,但在移动支付、政策差异等方面仍存在挑战,仍待进一步推动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开启“双向奔赴”新篇章。现象与特征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加深,港人北上消费的现象愈发普遍。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内地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也体现了港人对多元化、高品质生活的追求。2023年,全年约有5300万到5334万港人北上,相当于平均每位香港居民“北上”7.2次(基于2022年底香港人口733万人测算);2024年,尤其是3月28日至4月1日,近230万人次港人出境,其中约86%是前往内地。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统计数字显示,在复活节假期与清明节叠加的期间(3月28日至4月7日),约有54万人次的香港市民北上消费。其中,福田落马洲和罗湖支线口岸的离港人数均超过10万人次。来自香港的旅客从深圳福田口岸入境(图源:新华社)根据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统计或相关官方渠道发布,2023年经港珠澳大桥出入境的旅客超过1630万人次,客车超过268万辆次。这一数字同比2019年增长了1.29倍和2.45倍。其中,香港和澳门的单牌车数量持续攀升,全年达140万辆次,占口岸客车通关总量超过50%。近年来,港人北上消费趋势显著,彰显了港人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和对内地市场的青睐。港人北上消费内容日趋丰富,从购物、餐饮到高端商品、文化体验等多元化选择。随着内地经济发展,以及港...
05
先息后本、气球贷、随薪供、轻松还…… 房贷还款怎样才合算
如果你是房贷一族,会选择哪种还款方式?近期,多家银行在住房按揭贷款方面推出了“先息后本”“气球贷”等多种还款方式,甚至还有“月供本金低至1元”之类的宣传,引发人们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还款?是否合算?不同的还款方式又适合什么人群?《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多家银行“更新”还款方式在房贷利率不设下限后,银行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在低利率背景下,如何从日益“内卷”的贷款市场中突围,成为各家银行亟须解决的问题。近期,多家银行纷纷调整住房按揭还款方式。例如,建设银行存量房贷可申请调整还款方式,降低月供,还款方式变为“先息后本”;部分分行针对新申请房贷的客户推出了“轻松供”。兴业银行推出“随薪供”,可将存量房的房贷还款方式改为“先息后本”。平安银行则一口气推出4种特色还款方式,分别为“二阶段还款”“双周供”“轻松还”“气球贷”。通过建设银行APP,房贷消费者刘先生给记者做了演示——在“我的贷款”栏目中,可以选择“还款计划调整”,进入“降低月供”的页面;针对“更低偿还”选项,本金更低可选1元,“降低期数”选项只能选择1—24期,“未还本金后期还款方式”只能选择“剩余期限每月分期摊还”。刘先生表示:“我尝试点击还款计算,想看看利息总额,但页面只显示了前3期的‘本金1元+利息’,并没有显示24期后的月供金额。目前这项业务的有些问题还不够明确,比如到底本金加利息要还多少钱、申请后如果LPR下降还款利息是否也会下降等,这些问题都不清楚。”因此,他暂时并不打算变更还款方案。这些新的还款方式都是什么意思?民生银行北京航天桥支行客户经理卢女士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各家银行对不同的还款方式都有相应的具体要求,不过总体而言,“先息后本”是指贷款放款之后,先支付利息,然后按还款约定支付本金的还款方式;“二阶段还款”是指前3年可以按月付息、无须偿还本金,然后在剩余贷款期限内按月等额本息还款,通常贷款期限不少于10年、不超过30年;“气球贷”是指借款人按约定的总期数计算每期月供,在贷款前期归还贷款本息,最后一期一次性偿还剩余本金。采用新还款方式得算好账在上述还款方式中,“先息后本”和“气...
06
5月融资总量合理增长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6月14日,人民银行发布的5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1.85万亿元,同比增长7%;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9.3%。前5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1.14万亿元,为历史同期较高水平;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91.93万亿元,同比增长8.4%。市场专家普遍表示,当月融资总量平稳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利率水平维持低位。当前信贷增速受去年信贷高基数和一些短期扰动因素影响,但节奏更加均衡,对经营主体支持“实”的成分进一步得到体现。总体来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信贷增长“挤水分”效果显现数据显示,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48.73万亿元,同比增长9.3%。1至5月,各项贷款增加11.14万亿元,为历史同期较高水平。当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依然缺乏足够的需求储备,加上季度GDP核算方式优化后,地方政府督导下虚增存贷款的现象有所缓解。在此背景下,5月新增贷款仍然接近万亿元水平,并不算少。业内人士还反映,地方化债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对5月贷款也有下拉作用,如果将这部分因素还原后,当月新增贷款实际上是高于上年同期水平的。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效进一步提升。随着近期持续规范手工补息和资金空转,部分企业过去“存贷双增、低贷高存、虚增套利”的模式难以为继,金融数据主动“挤水分”,表面上看增量没有那么大,但在排除了虚增部分后,金融数据更实、效率更高,反映的是对经济实实在在的支持,也是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现。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金融发展不仅需要考虑规模,同时更要考虑质量,“挤水分”也是推动我国金融发展由大变强的关键。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也表达了一致观点,在他看来,目前的货币信贷增速符合中国经济运行需求,接下来要做好的是均衡投放,确保信贷资源在年内均衡摆布,避免在某些时段过度集中或短缺。数据显示,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与上月总体持平,依然明显高于名义经济增速,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稳固。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近期企业和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加快,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形成稳定支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财政政策正加快落地,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
07
去库存稳楼市举措有望持续发力
央行5月17日推出的房贷新政到今天“满月”。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在新政推出后,各地积极落实降首付、降房贷利率等举措。专家表示,去库存、稳市场是当前房地产政策重要发力方向。各类政策措施仍有进一步加码空间,必要时还可出台新的支持政策。各地因城施策5月17日,央行密集出台多项个人住房贷款领域政策,包括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等。随后,全国各地相继推出落地细则。从已经出台的三个一线城市具体跟进细则来看,上海与深圳首套、二套房首付比例、贷款利率整体保持一致,广州则是将首套、二套房更低首付比例调整至15%、25%,并取消了房贷利率下限,成为当前一线城市取消房贷利率下限的城市。据贝壳研究院监测,5月,百城首套房平均商贷利率降至3.45%,二套平均利率降至3.90%。百城二套房平均利率自2019年以来进入“3字头”。截至5月底,百城中超八成城市明确执行商贷购房更低首套首付15%、二套首付20%,沪深首二套首付比更低分别为20%和30%。专家认为,各地商品房更低首付比例调整幅度不同,房贷利率调整有差异,是因城施策和精准化落实房地产新政的体现。政策仍有加码空间近期,稳楼市政策信号再次释放。6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继续研究储备新的去库存、稳市场政策措施。对于存量房产、土地的消化、盘活等工作既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又要稳妥把握、扎实推进。业内人士认为,结合实际情况看,去库存、稳市场是当前房地产政策的重要发力方向。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报告认为,后续应围绕去库存痛点做好文章,打好去库存攻坚战。6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按照“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借鉴前期试点经验,着力推动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落地见效。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看来,目前,各类房地产政策措施仍有进一步加码空间,必要时还可出台新的支持政策。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在房贷方面,各地在“因城施策”基础上,可及时调整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来源:中国证券报 记者:王舒嫄)
08
世界银行重磅报告,事关中国经济!
6月14日,世界银行发布最新一期《中国经济简报:超越房地产的增长——周期性上升与结构性挑战》。报告预计,2024年中国GDP增速为4.8%,较2023年12月的预测上调0.3个百分点。经济有所回升,上下行风险大致平衡关于近期经济形势,报告指出,在外部需求更加稳固的背景下,中国一季度经济在强劲净出口的推动下有所回升。中国经济增长从去年四季度的4.9%加快至今年一季度的6.6%,同比增幅从去年四季度的5.2%升至一季度的5.3%。一季度增长是由稳固的外需拉动,净出口同比增长12.7%,为整体增长率贡献了0.8个百分点。受发达市场和亚洲经济体需求增强的推动,今年前四个月货物出口同比增长1.5%。从产品种类来看,出口增长涵盖的品类较为广泛,无论是低科技消费品、中科技机械产品还是高科技信息技术产品均有较快增长,绿色技术产品出口继续表现出色。强劲的出口需求和全球能源价格上涨使2024年初进口额上升。今年前四个月同比增长3.2%,一季度进口量同比平均增长3.6%。出入境旅游的复苏改善了服务贸易。2024年一季度的服务出口同比增长6.4%。与此同时,在出境旅游复苏的推动下,服务进口同比增长14.5%。报告指出,中国房地产业继续经历调整,政府出台了新的措施来支持房地产业,包括降低更低首付比例、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取消房贷款利率下限等,另外还采取了减少商品房库存并为房企提供流动性的措施。报告还探讨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公共卫生成果改善的推动下,中国居民预期寿命从1974年的60.2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将产生广泛的经济影响,但其带来的经济挑战可以通过正确的政策和行为调适来应对。风险方面,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面临的上行和下行风险大致平衡。从上行风险来看,房地产业更早企稳和财政支出高于预期可能会使经济增长高于当前预测。如果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包括为私营部门创造有利环境,可能会提振短期信心和长期生产率增长。下行风险包括房地产市场复苏延迟至2024年以后,通缩压力持续存在,全球增长低于预期以及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国际机构看好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