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 400-172-1722

青岛

北京 上海 南京 杭州 济南 青岛 广州 深圳 重庆 西安
  • 01

    “十四五”期间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支持近20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金融监管总局牵头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项目贷款超过7万亿元,支持近20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有力保障广大购房人的合法权益。(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https://www.ershoufang.com/web/#/Hons/HomeIndex

  • 02

    物业上市公司高管密集变动

    近期,物业行业人事调整消息频出。多家物业上市公司宣布管理层调整,涉及总裁、董事长等核心岗位。中指研究院物业事业部研究副总监彭雨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存量竞争阶段,物业管理层换帅不仅是人员的更替,更是企业战略意图变更的强烈信号和重塑能力的开端。新管理层有望打破原有路径依赖,以全新思路重新审视公司的业务模式、组织架构和资源分配,从而推动战略变革,确保企业方向与市场新环境相匹配。人事变动不仅是企业治理结构优化的需要,也折射出物业行业在深度调整期的求变心态。具体来看,9月1日,永升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升服务”)发布公告称,原执行董事兼总裁周洪斌先生自2025年9月1日起升任永升服务董事会副主席;原非执行董事林祝波先生接任总裁兼执行董事。此次调整主要基于永升服务坚持“长期主义”战略发展,为应对深度调整期的行业与市场变化,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强组织能力建设,聚焦长远战略规划。对于获任永升服务总裁,林祝波表示:“随着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物业行业正逐步进入存量时代,竞争愈发激烈。我将与团队大力推动服务标准与品质的提升、市场拓展的提质与聚焦、增值服务的优化与提效,保持永升(服务)的增长动能,保持团队的奋斗激情,全力推动永升(服务)二五战略目标的达成。”此外,朗诗绿色生活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诗绿色生活”)也迎来了董事长层面的调整。9月12日,朗诗绿色生活宣布,田明先生因个人事务辞任董事长及执行董事,自9月12日起生效;同时,非执行董事刘守伟先生接任董事长。资料显示,刘守伟具有丰富的地产以及风控经验。9月15日,合景悠活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称,王中琦已辞任公司首席执行官,以投放更多时间于其个人事务,自2025年9月15日起生效。公司总经理胡楠先生将负责整体管理和业务发展工作。近期密集的物业人事调整背后,是行业共性的挑战与变革。从继任者履历来看,普遍具有财务或地产背景。“尽管物企独立性在增加,但关联房企仍是重要资源方,地产背景的高管能更有效地维护和深化物业与地产板块的关系,在项目承接、社区资源开发(如养老、租赁)、非业主增值服务等方面挖掘更深价值。”彭雨表示。与此同时...

  • 03

    外资购房正迎来更多便利

    近日,外汇管理局发布《外汇管理局关于深化跨境投融资外汇管理改革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提及,缩减资本项目收入使用负面清单,取消不得用于购买非自用住宅性质房产限制。同时,《通知》还提及,允许境外个人在满足房地产主管部门及各地购房资格条件下,在取得房地产主管部门的购房备案证明文件之前,凭购房合同或协议先行在银行办理购房所涉外汇资金结汇支付,后续再向银行补交购房备案证明文件,便利境外个人境内购房结汇支付。境内购房结汇支付便利不改变境外个人境内购房政策。上述政策一经发布受到业内广泛关注。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对境外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采取相对审慎态度。监管要求境外个人“自住自用”,非房企资金不得建设、购置房地产,实施先办理购房备案后办理结汇的资金监管,以防范境外热钱借道炒作楼市,引发泡沫风险。但当前环境已发生变化。李宇嘉表示,一方面,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外汇流入趋缓;另一方面,房地产供求关系已发生逆转,此时对境外资金的担忧已大可不必,反而可通过制度创新引入新的资金来源,给楼市带来资金方面的源头活水。实际上,地方层面的探索已先行落地。2024年,为优化置业结算支付流程,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发布了《港澳居民购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房产结算支付便利化业务指引》,采取“先付房款后补材料”的方式,优化跨境购房的结算支付流程,有效满足了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安居置业的需求。截至今年6月末,广东省分行辖区共办理3341笔港澳居民内地购房业务,产生跨境收入折30.8亿元。“此次政策变化意味着外资在境内进行房地产投资的限制有所放宽,为外资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更多便利。”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严跃进表示,总的来说会有几方面的变化。一是外资认购住宅在银行办理资金结汇支付时的审核程序将得到优化。二是使得商办物业的投资具有更大的机会,尤其是一些核心城市的商办项目流动性有望提升。三是对于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来说,包括大平层项目以及商业别墅项目等有望迎来更多需求。李宇嘉补充表示,近年来...

  • 04

    践行“人工智能+”:千丁数科《不动产数智化转型白皮书》发布

    9月19日,不动产数智化转型白皮书发布暨产业发展峰会于北京清华大学召开。本届峰会以“数链未来 智塑新思”为主题,由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清华校友总会城乡建设专委会主办,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龙湖龙智造千丁数科协办。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聂建国院士、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吴璟、龙湖集团副总裁及龙湖龙智造CEO顾修铭、龙湖集团CIO(首席信息官)及千丁数科CEO李博等与会嘉宾发表致辞、主题发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龙湖集团、毕马威等高校、企业、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媒体共同出席本次活动。当前,土地红利消失,数智化转型不再是一句口号。从“粗放”走向“精细”,过去两年,数智化在不动产行业呈燎原之势快速铺开,新的时代裹挟着空间效率、能源效率、组织效率、服务者效率等现实问题呼啸而来,推动企业加快转型的步调。龙湖集团副总裁及龙湖龙智造CEO顾修铭提到,“数智化不是为了看起来,而是为了活得更久、活得更好。”他举了一个例子,目前龙湖龙智造服务的住宅项目,初版模图出图时间可以压缩到22天,效率提升达64%—72%。一个正在发生的变化是,在数智化的加持下,不动产行业的底层逻辑已经迭代。“数智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做数智化转型,就可能被时代优化掉。”龙湖集团副总裁及龙湖龙智造CEO顾修铭作开幕致辞自2014年,龙湖集团开始数智化的探索、实践,至今已超过十年,累计投入超百亿资金用于产品研发。长时间的探索实践,龙湖集团在数智化转型的课题,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值得行业参考借鉴的方法论并通过千丁数科成功对外输出。在圆桌论坛中,吴璟、李博等专家、学者、智库,也对企业数智化转型进行深度研讨。其中,基于千丁数科过往实践经验,李博认为,不动产企业在数智化深水区,真正实现能力跃迁,不仅是数智化技术工具的导入,更要在组织能力、业务逻辑与生态关系完成系统性的重构,这样释放数智化穿越行业周期的长期价值。“现在龙湖的管理层,每天都在通过驾驶舱实时了解全景经营的状况和健康度。”圆桌论坛资料显示,目前,千丁数科已拥有超千人规模的产研团队,融合AI、BIM(建筑信息模型)、IoT(物联网)、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服务...

  • 05

    金科地产因执行重整计划拟变更控股股东,为地产业迄今更大规模重整案

    9月22日,*ST金科(金科地产,000656.SZ)发布关于股东权益变动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拟发生变更的提示性公告。公告称,本次权益变动系因执行重整计划所致,不触及要约收购。近日,重整转增股票已由管理人证券账户分别过户至全体重整投资人指定主体证券账户。公司重整产业投资人上海品器联合体指定其实际控制的京渝星筑(青岛)企业管理合伙企业、京渝星璨(青岛)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接受划转的转增股份。过户完成后,京渝星筑与京渝星璨合计持有公司9.93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9.34%),为公司大股东。后续公司将启动董事会的换届改选工作,董事会改选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将由重庆市金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京渝星筑、京渝星璨,黄红云、金科控股及其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被动稀释至7.29%,公司实际控制人则由黄红云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今年5月,重庆五中院一纸裁定书落下,金科股份正式进入破产重整执行阶段。根据重整计划,金科股份及子公司重庆金科涉及债务规模达1470亿元,债权人超8400家,不仅是房地产行业迄今更大规模重整案,也创下重庆市历史纪录。据公告提供此次权益变更的背景,2024年4月22日,重庆五中院正式裁定受理公司的重整申请。2024年11月22日,上海品器及北京天娇绿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联合体确认为公司重整产业投资人。今年7月,金科地产发布公告称,全体重整产业投资人及重整财务投资人应当支付的全部合计26.28亿元重整投资款已全部到账。金科表示,投资款全部支付完成,意味着金科重整执行完成了重要的一环。重整后的金科股份将设置“投资管理、开发服务、运营管理、特殊资产”四大业务板块。据金科股份财报,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63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85.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5.2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97.9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6.66亿元,同比下降128.62%。(来源:界面新闻)https://www.ershoufang.com/web/#/Hons/HomeIndex

  • 06

    济南:1—8月商品房销售面积592.0万平方米

    9月24日,济南市统计局发布1—8月份全市房地产开发运行情况。1—8月份,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592.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2%;商品房销售额638.7亿元,下降15.0%。从销售构成来看,住宅销售面积336.4万平方米,下降21.8%,占全部销售面积的56.8%;住宅销售额444.6亿元,下降22.7%,占全部销售额的69.6%;办公楼销售面积72.4万平方米,增长24.6%;办公楼销售额77.7亿元,增长11.6%;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58.5万平方米,增长18.3%,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68.3亿元,增长16.9%。1—8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共完成1077.3亿元,下降6.0%。按构成分,建筑工程投资541.7亿元,下降8.1%;安装工程投资35.1亿元,增长22.0 %;其他费用500.2亿元,下降5.2 %。按工程用途分,住宅投资775.2亿元,下降7.5%;办公楼完成投资92.0亿元;商业营业用房投资86.0亿元,增长12.1%;其他投资124.1亿元,增长17.9%。1—8月份,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1049.8亿元,增长3.4%。从结构看,国内贷款283.3亿元,增长46.0%;自筹资金390.6亿元,下降10.5%;定金及预收款224.4亿元,下降5.0%;个人按揭贷款91.4亿元,下降15.6%。(来源:央广网 记者:门庭婷)https://www.ershoufang.com/web/#/Hons/HomeIndex

  • 07

    青岛开展“惠民益企 安居无忧”活动 契合企业职工安居需求

    近日,“惠民益企 安居无忧”活动走进青岛高新区人工智能与生态环保产业园,联合青岛崂应海纳光电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举办专场房展,把优质房源、最新政策和购房福利送到职工身边,吸引了园区职工的积极参与。随着高新区产业集聚和企业扩张,园区内青年科研人员和高技术人才对安居置业的需求持续增长。此次房展活动的走进,不仅为企业员工提供了便利,也契合了园区人才安居的现实需求。本次活动集聚了金茂、高实、国信、中海、青特等在青岛具有代表性的房企,共带来近10个优质项目、100余套专属特价房源,带来涵盖高层、小高、洋房等多元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家庭结构和消费层次的实际需求。从年轻职工置业到改善型家庭换房升级,现场都能找到匹配的选择。为切实回应职工对住房的关切,参展房企纷纷推出专属优惠政策,涵盖价格折扣等实打实的让利措施。活动现场,房企工作人员与职工面对面交流,耐心解答购房疑问,提供楼盘信息、配套设施、周边情况的一站式咨询服务,让职工能够深入了解市场与项目价值。“惠民益企 安居无忧”活动由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青岛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青岛高新区管委指导,青岛市房地产业协会联合主办。当前正值房地产“金九银十”传统旺季,活动与全市2025秋季房交会系列活动紧密结合,营造良好市场氛围,进一步提振信心、激发活力。(来源:信网 记者:耿润)https://www.ershoufang.com/web/#/Hons/HomeIndex

  • 08

    秋交会观察|“好房子”如何激活重庆房地产市场新活力

    9月19日至22日,2025重庆秋季房地产暨家居展示交易会(以下简称“秋交会”)在江北区观音桥步行街举行,74家企业齐聚,涵盖房地产开发、中介、租赁、家居家电、金融等领域,全方位覆盖住房消费全链条。秋交会开幕式现场。受访单位供图64岁的市民张先生在各家房企展台前仔细询问,他准备卖掉中心城区一处房龄超过20年的两居室,换一套“四代住宅”,“儿子说现在要买就买‘好房子’,一步到位。”今年3月,“好房子”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市场从“住有所居”迈向“宜居优居”的深度转变。两个月后,《重庆市2025年住房发展年度计划》出台,明确提出以“四好”建设引领居住品质提升,出台“好房子”配套政策,推动了一批改善型好房子的上市面市。“好房子”到底好不好?市场反应更具说服力。数据显示,重庆中心城区目前正在销售的25个“好房子”项目,当月平均去化率超过50%,核心区域项目甚至超过90%。市场火热的背后,是供需两端的同频共振,更是城市居住品质升级的必然选择。市场需要“好房子”从 “有没有” 到 “好不好” 的转变“以前买房是看大小、看户型,现在要综合考虑安全、绿化、配套各个方面,特别是有了孩子后,对社区的亲子空间、周边的学校资源要求更高。”在龙湖御湖境展台,购房者林女士正在咨询项目的智慧安防系统,她的想法道出当下市场的主流需求。秋交会现场,市民咨询龙湖御湖境项目。受访单位供图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更大的城市,常住人口达到3200万,随着重庆城镇化率提升至72%,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端已从“增量刚需”转向“改善主导”。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拥军认为,重庆全市城镇住房中约三成是2000年以前的老旧房屋,过老、过旧、过密,亟须改善,城市更新大有可为。“房子跟人一样,有生命周期,存量房应拆尽拆,就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能更好承接居民对高品质居住的需求。”重庆大学城乡建设发展研究院(智库)负责人刘贵文也非常认同这一观点。而在重庆铭腾机构董事长朱廷勇看来,重庆每年有20多万大学生留在本地发展,32岁到50岁的“改善型”需求群体已成为购房主力,他们既关注教育配套、物业服务,也重视社区文化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