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

  • 400-172-1722

济南

北京 上海 南京 杭州 济南 青岛 广州 深圳 重庆 西安
  • 01

    广州增城完成全市首宗土地抵押登记全流程网办

    2月19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增城区分局不动产登记中心(以下简称“区不动产登记中心”)以“全流程网办”模式,为某供应链企业办理了全市首宗不动产登记+金融“总对总”土地抵押登记。本次业务涉及12.6万平方米工业用地,实现12亿元贷款资金快速到账,创下增城区不动产登记服务速度新标杆,标志着增城区在打造产业友好型营商环境上取得新突破。“传统土地抵押登记需要企业多次往返银行、登记机构办理,获得贷款资金耗时较长。”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创新采用“政银系统直连+数据实时共享”模式,企业通过银行信贷系统同步提交抵押申请,不动产登记中心线上受理申请、即时在线审核、当天办结,同步推送电子不动产抵押登记证明,企业和银行无需前往登记大厅现场,实现“线上办、零跑动”。为推动企业项目快速融资,区不动产登记中心采取多重保障服务举措。一方面,启动“一企一策”专属方案,24小时贴心服务。考虑到土地类抵押登记通常涉及面积广、金额高,企业群众可能对线上办理存在疑虑或对办理流程不够熟悉的情况。对此,该中心针对此类大宗土地抵押设置“一企一策”专属服务方案,提供“广州不动产e讯通”“e问e答”、12345服务热线、“专家云坐席服务”以及企业服务专窗、企业不动产登记服务工作室等“线上+线下”多渠道咨询指引服务,全面细致为企业群众解答问题,指引办理流程,让企业群众轻松上手,安心办证。另一方面,实现跨域互通可查可办,延续服务升级体验。金融“总对总”系统已对接省内其他地区银行,实现广东省内金融机构申请广州地区土地抵押登记可跨城办理。银行可通过金融“总对总”系统查询登记结果和他项权证信息,企业亦可在线查询土地权属状态和抵押信息,实现不动产登记资料“全市可查”“随时可查”。此外,该中心已设置企业专窗、产业专窗,常态化推行精准服务企业机制、登记志愿服务等措施,为企业群众办理登记业务打通了一条更加便捷安全的通道。增城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深入研究登记业务不动产登记+金融“总对总”土地抵押登记,有利于打造登记财产领域“高效率、高质量、强安全、优服务”的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营商环境,是增城区构建“12613”...

  • 02

    一站式服务赋能“无忧租房”

    近年来,各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依托数字技术、打通信息壁垒,为缴存人提供线上选房、租房、提取、支付等一站式租房服务,让缴存人更加方便快捷租房安居。最近,杭州市民陈女士使用朋友推荐的“浙里办”的住房公积金“无忧租赁”模块申请“按月提取公积金”业务,通过审批后,系统自动把住房公积金转账到自己的银行账号里,从而大大减轻了租房资金压力。对于刚步入社会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而言,租房是个令人头疼的难题。合适的房源难找,按期缴纳的房租也是不小的压力。为加大住房公积金对“租购并举”的支持力度,更好满足缴存人基本住房需求,浙江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按照“业务标准化、系统一体化、服务场景化”的思路,统一全省租房提取业务规范和数据标准,统一对接住房保障部门、住房租赁机构和住房公积金受委托银行,打造住房公积金“无忧租房”服务场景。“无忧租房”服务场景通过数字化手段重塑住房公积金租赁提取业务流程,为缴存人构建了无忧租赁生态圈。为缴存职工提供无房提取住房公积金,保障性住房、市场化住房租赁提取住房公积金线上智能速办,支持一次性和按月约定提取。同时,融合住房保障部门的保障性住房申请、资格认定,市场化机构租赁服务,以及商业银行租房金融贷等服务。该场景还支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及相关部门统一快速接入,实现全省住房公积金租赁提取业务的统一运营管理、决策分析和风险防控,实现“一地创新、全省共享”。山东省济南住房公积金中心(以下简称“济南中心”)依托数字黄河链,以建设“租房一件事”场景为抓手,与城发集团、贝壳、建融家园、轨道交通集团等优质住房租赁机构深度合作,建设“宜租泉城”平台。住房租赁机构的服务平台和“宜租泉城”平台互相嵌入,汇集了更多优质房源,解决了群众找房难、找好房更难的问题,为缴存人提供专属的租房优惠,如租房折扣、租房免押金等。优化房租缴纳方式,以前租房提取,需要先自行缴付房租后再提取住房公积金,新模式下缴存人可以直接申请使用住房公积金余额支付租金,减轻资金压力。依托数字黄河链与租赁机构搭建双向的可信的数据验证通道和可信支付通道,实现了“点对点”租房信息共享和租金精准支付、免材料住房公积金直付房租,使住房公积...

  • 03

    重庆渝北冲刺“开门红” 助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2月18日下午,重庆市渝北区2025年土地推介会暨房交会启动仪式在当地举行,全力冲刺“开门红”,助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活动现场,海成、中海、金茂、华润、万科、越秀、邦泰等60余家房地产企业悉数亮相。与会企业深入了解渝北区发展规划、投资方向,共同探索城市发展路径。2月5日,重庆市委召开“新春会”,其中提到,全力推动房地产和建筑业企稳回升。2月8日,重庆全面取消住房限售政策。此次推介会,渝北区推出了涵盖五大重点片区的18个优质地块,总面积约837亩,地块类型多样,既有繁华都市核心,也有生态宜居新区。渝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义奎表示,渝北区具有较强的城市吸引力,定位高、经济体量庞大、产业基础扎实、配套设施完善、人口基础大,房地产市场发展潜力大。渝北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邓伟平现场介绍了渝北区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二十条举措”,涵盖规划建设高品质住宅、企业加快开发建设、配套优质教育资源、新拿地企业在区其他房地产项目盘活四个方面,为企业提供了一揽子支持措施。活动中,2025重庆市渝北区春季房交会也正式启动,将进一步助力当地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渝北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正携手各界力量,共同绘制一幅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新画卷。(来源:中国新闻网记者:张旭)https://www.ershoufang.com/web/#/Hons/HomeIndex

  • 04

    公积金“扩容升级”,减轻购房负担 | 新京报社论

    今年以来,全国已经有20多个城市出台了住房公积金优化调整的措施。据央视新闻报道,不少城市都将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首付比例、支持灵活就业人员作为政策优化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明显低于商业贷款利率,通过公积金贷款购房,可以有效降低购房负担。但公积金贷款额度一般相对有限,且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缴纳公积金。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一些地方进一步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首付比例、延长贷款时间,并将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灵活就业人群纳入住房公积金缴存范围,实际上就是要让住房公积金的红利惠及更多的群体,也为房地产市场释放更多的托底效应。资料图:市民使用住房公积金办理自助一体机办理业务。图/新华社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此前,从优化限购措施到降低贷款利率、首付比例,再到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标准、降低交易税费等,房地产市场政策环境已明显优化。在此基础上,一些城市今年来又继续推动公积金政策“扩容升级”,这体现的正是政策的持续加力。就现实来看,公积金政策之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确是有潜力可挖。过去,因为种种原因,我国住房公积金使用率偏低,出现了大量资金闲置的情况。尽管近些年,随着公积金使用限制的放松,这一状况已有显著改变。但不少地方公积金的住房贷款率依然只有六到七成左右,仍有较大的使用空间。这种情况下,通过政策调整,更好方便个人使用公积金并提升使用公积金的“获得感”,一方面有利于公积金红利的更大化释放,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能与其他政策形成更大的合力,为房地产市场回暖创造更好的条件。还要看到的是,用好公积金的“杠杆”作用,还不止单纯是服务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如2022年,多部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对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多子女家庭,有条件的城市可给予适当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相关支持政策。据此,一些地方专门上调多子女家庭的公积金贷款额度,也是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实际行动。此外,对公积金政策的“扩容升级”,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租房率相对较...

  • 05

    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 房地产贷款增速回升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统计报告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55.68万亿元,同比增长7.6%,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8.09万亿元。报告显示,房地产贷款增速回升。2024年四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3.56万亿元,同比增长3.2%,增速比上年末高1.7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125亿元。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7.68万亿元,同比下降1.3%,增速比上年末高0.3个百分点。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52.8万亿元,同比下降0.2%,增速比上年末高0.8个百分点。住户消费贷款也保持增长。2024年四季度末,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82.84万亿元,同比增长3.4%,全年增加2.72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贷款余额24.14万亿元,同比增长9%,全年增加1.98万亿元。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21.01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全年增加1.24万亿元。2024年四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6.25万家,获贷率46.9%,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3.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4个百分点。获得贷款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5.81万家,获贷率为55.7%,比上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15.63万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各项贷款高0.3个百分点。(来源:经济日报记者:勾明扬)https://www.ershoufang.com/web/#/Hons/HomeIndex

  • 06

    专家解读:中国发力推进城中村“再青春”

    受访专家:刘彦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研究员中国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街区、厂区和城中村等改造,近期引发海外关注。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报道称,中国2025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把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列为研究议题。会议指出,城市更新关系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质的提升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路透社关注到,中国各地正加快落实城中村改造工作,把对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范围从此前的35个城市扩至近3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城中村改造是中国城市更新的主战场。近年来,各地城中村改造加力推进,取得显著进展。一是城市面貌实现了重大优化和升级。各地的城中村改造大多遵循因地制宜、因需开展的方式展开,涌现出大量突出的成功案例。总体来看,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及杭州、成都、南京、青岛、沈阳等城市的城中村改造都较为成功,且各具特色。二是带动城市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有效投资,在稳增长、扩内需特别是住房市场止跌回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推进的城中村改造的重点内容,各地有所不同。大体来看,城中村改造,不仅以房屋建设改造为重点,还兼顾了配套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及空间功能特别是产业功能的提升,呈现出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综合性功能突出显现的特征和趋势。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追求文商旅居产等功能的协同。例如,温州瓯海区梧田老街由破旧的城中村升级为新的文旅打卡地,年收入超3亿元,是较为典型的案例。二是注重数字化赋能和绿色化转型。多地在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创新运营云平台、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字孪生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来进行场景方案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并将混凝土模块化(MIC)技术与AI智能与绿色低碳技术相结合,为改造后的城中村新社区奠定了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可持续发展轨迹。三是注重韧性城市建设。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加强环境韧性、社会韧性和经济韧性的重要契机。其中,地下综合管廊建造及老旧管线设施的全面改造升级,推进“平急两用”的公共基础设施开展协同建设等,是当下城中村改造中的重点问题。城中村改造是中国城镇化由增量主导的外延式发展,转向“存增并重”的内涵式发展新旅程的重要标志。随着城中村改造工作...

  • 07

    我国宏观经济深度调整和治理的阶段性特征

    深度调整时期宏观经济治理的三个阶段经过2024年的努力,进入2025年,我们对中国宏观经济达成了一系列共识,这些共识也在党的文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2025—2026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与治理是否就是2024年政策体系的简单延续和加码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首先认识到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正初步完成阶段的任务,开始向第二阶段迈进。一般而言,一个大规模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深度调整和治理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以治表与治标为主,直接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解决宏观经济出现的“低温症”问题,阻止宏观经济指标过度回落,避免系统性风险的爆发。目前从各项指标来看,中国宏观经济已出现回稳迹象,宏观经济面临的“低温症”得到了有效缓解,因此阶段的目标已经初步达成。第二阶段,在“低温症”得到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对症下药、标本兼治。一方面,继续保持刺激的力度;另一方面,找到“低温症”产生的核心原因,制定标本兼治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地以治表为主。改变阶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急就章模式,逐步过渡到第二阶段“精准施策,对症下药”的模式。第三阶段,在精准施策的基础上对体制机制进行深度的、大幅度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本轮经济深度调整中暴露的各种深层次问题,使经济发展步入到新均衡轨道之中。中国宏观经济调整在阶段取得了初步胜利,因此,如何有效推进第二阶段的工作,同时为第三阶段的实施做好准备,成为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任务。我们需要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逆风向的各类因素进行深入梳理,根据其根源、本质及其产生的冲击水平进行排序,从而明确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要点及治本举措。目前,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出现深度调整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一是“中美冲突论”,认为是外部环境恶化导致中国宏观经济陷入困境;二是“消费不足论”,认为宏观经济低迷的原因是由于收入、财富、信心等因素的变化导致了消费降级和消费收缩;三是“轨迹过剩论”,认为新旧供给的过剩导致企业利润下滑,进一步导致收入下降、失业上升、消费不足和进一步的产能过剩与内卷;四是“房地产危机论”,认为是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导致需求下滑、债务高筑和供给过剩;五是“资产负债表衰退论”,认为资产负债结构的显著变化导致负...

  • 08

    这些年,咱安徽老百姓的房子大变样!

    房子是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更是丈量幸福生活的标尺。住建工作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既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着重要影响。老百姓正逐步从“有房住”向“住得好”转型,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近年来,安徽省不仅让广大群众住得更舒适,还在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建筑业能级进阶、农村人居质量改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以及工程质量评价试点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亮眼成绩。棚改房——打造舒适安逸的居住家园“现在我们脚下这片地方几年前还是低矮破旧的土墙泥瓦,街巷狭窄杂乱,市政配套设施老化缺失,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宿州市埇桥区唐园北区物业负责人吴璇介绍。而如今,这里已摇身一变,成为规划有序、干净整洁、温馨宜人的家园。宿州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交界,作为安徽的“北大门”,近年来发展成绩斐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园林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绿色出行示范城市等称号,还是全国5家量子通信节点城市之一,以及华东地区云计算中心。宿州既是农业大市,也是人口大市。为提升百姓居住舒适度,近年来,宿州市大力推进棚改工作,共建设棚改安置房9万余套,有力推动了城市建设,显著改善了人居环境,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全市政府投资建设的2.9万套公租房已全部分配入住,累计发放公共租赁住房补贴5.2万户。自2022年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以来,已实物建设筹集5800余套,有效解决了新市民、青年人及产业园区职工等群体的住房难题。唐园北区项目作为宿州市重点民生保障项目,建设用地达126亩,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由9栋高层住宅楼、一座21个班级的大型幼儿园及4栋沿街商业组成,安置居民1762户。“小区环境特别好,到处都漂漂亮亮的,住着安全又舒心。”小区居民孙雪霞说,“以前我家是自建房,周边环境‘脏乱差’,和现在没法比。”唐园北区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征集安置户意见,户型面积在90平方米至130平方米之间,涵盖两室至四室的多种空间设计,满足了居民的多元化居住需求。小区地理位置优越,向北500米是AAAA级旅游景区新汴河公园,向西500米是宿州市中心公园——三角洲公园,南侧紧邻沱河景观带。宿州市住房保障管理服务中心主...